侗族大歌
非遗文化传承
传承侗族经典
走进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由原始宗教歌、宗教仪式歌、歌舞音乐、民歌等四部分组成。被称为“天籁之音”,是侗乡最具民族特色和最高艺术水准的民歌艺术。
展开剩余81%2006年5月20日,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文化特征
它是人类歌颂自然的赞美诗,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从歌唱的主要内容又分为鼓楼、声音、叙事、童声、戏曲、社俗、混声等八种大歌方式,同时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一领众和,众低独高,以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
曲
调
风
格
曲式结构复杂,声部多。从音乐学分类上看,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范畴,曲式结构不是固定对等的节奏,音节结构有长有短,节拍有快有慢,差别很大,既有严谨的一面,又有自由发挥的一面。
严肃庄重。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使用和演唱,且有众多人参加演唱,场面宏大。
无伴奏,无指挥。演唱大歌时,不需要配器和指挥,演唱人员凭借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往往一气呵成,既完整又完美。
歌
词
特
点
歌词简练,以突出和展示曲调声音美为主的“声音大歌”。“声音大歌”尽管歌词简单,曲式却同样复杂多变而庄重严肃,听之似乎更抒情完美,意味深长。
侗族大歌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侗族大歌的传承
传
承
价
值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罕见。作为一种在特殊地域和特殊人群中使用的民间歌种,大歌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表现出强烈的“族性、地方性和功能性”特征。
传
承
情
况
侗族孩子四五岁时入歌班学唱大歌,除了生产劳动,大部分时间都在歌师的教育下成长,正是侗族自古及今小孩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统,使得侗族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保存了侗族大歌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 但许多歌手、歌师均年事已高,侗族大歌传承面临危机,后继无人,濒临失传,有待保护。
侗族大歌经典藏书
1. 《天籁之音》
作 者:刘亚虎
索书号:J607.272/0212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馆藏地:延安路校区开架书库
内容简介:
蝉鸣、流水、风吹树叶这些自然的声音,被侗族人模拟得惟妙惟肖,静心屏气聆听,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蝉歌》、《水歌》、《八月之歌》让侗族人为之骄傲。这个千年传袭的侗族大歌,被生活在黔、桂、湘交界处、在山岭中从事农耕劳作的侗族人世代传唱。他们相信:“饭养身,歌养心”。
2. 《民间音乐》
作 者:吴凡
索书号:J607.2/6077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馆藏地:延安路校区开架书库
内容简介:
《民间音乐》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叙述框架基本限定于当代的历史时空之中,其中仅对部分民间音乐种类作了简要的历史追溯,以进入21世纪初仍然能够看到的民间音乐现象为叙述主体。对于民间音乐的分类及现行状况的描绘与分析也放置于此背景之中。
“问声朋友,
心中是否向往山中游,
若是朋友都来到,
人花合一,
欢歌笑语满山飘。”
发布于:北京市炒股配资学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