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初期,为了更好地组织指挥作战并适应大规模兵团作战的需求,各解放区纷纷以“纵队”形式组建野战军的主力部队。1949年全军整编之前,四大野战军中都有一支被称为“第一纵队”的部队,这在许多影视剧中被简称为“一纵”,成为观众熟悉的名号。能够成为各自野战军中的第一纵队,这些部队自然非同一般。
东北野战军的第一纵队,原本的主力来自红三军团的红四师,由一群老红军和老八路组成,骨干力量异常强大。司令员李天佑(1955年晋升为上将),政委万毅。后期,该纵队改编为第38军,成为彭德怀所称的“万岁军”,是东北野战军的绝对主力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锦州战役时,尽管这支部队一枪未发,但它作为战役的总预备队,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林彪战略计划中的“压轴大招”,保证了战役的最终胜利。
展开剩余65%华东野战军的第一纵队,主要由新四军第一师改编而来,该师的当时师长正是粟裕。纵队司令员是叶飞(1955年晋升为上将),他曾是粟裕麾下的核心人物,并且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叶飞的部队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中都扮演了主攻部队的角色。之后,该纵队改编为第20军,参加了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这支部队的能力都相当出色,堪称华东野战军的中坚力量。
西北野战军的第一纵队,其主力源自红二军团,部队经历了贺龙的严苛训练,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司令员张宗逊(1955年晋升为上将)带领这支队伍参加了青化砭战役、蟠龙战役、沙家店战役、兰州战役等,屡战屡胜。改编后,这支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第1军,是西北野战军的核心力量。作为中共中央直属的“近卫军”,这支部队无论从历史沿革,还是战斗力,都是名副其实的主力部队,获得第1军的番号,实属情理之中。
中原野战军的第一纵队,起源于八路军115师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追溯到红一军团的初期部队。纵队司令员杨得志(1955年晋升为上将)参与了鲁西南战役、大别山战役、淮海战役以及渡江战役等多个战斗。经过改编后,该纵队成为第16军,战功显赫。不过,由于中原野战军的其他部队名气更大,第一纵队并不完全是中原野战军的绝对主力。
中原野战军的第四纵队,源自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太岳纵队,主力是八路军129师386旅,而该旅在抗日战场上声名赫赫。386旅的指挥官兼政委陈赓(1955年晋升为大将),他的部队曾是日军的噩梦,被称为“八路军王牌”。在解放战争初期,386旅被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下属的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依旧由陈赓指挥,成为晋冀鲁豫军区的主力之一。该军区的其他部队分别是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暨南军区兼冀南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太行军区兼太行纵队(司令员陈锡联)。
值得一提的是,冀鲁豫军区的主力部队是第2纵队,这支纵队在抗日战争初期已经成立,并且曾直接归八路军总部指挥。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的司令员是徐向前,地位更为显赫,因此在某些时期,这支纵队的级别可以高于其他纵队。真正赋予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编号的原因,并非仅仅基于级别,而是因为刘伯承和邓小平为了维护团结、确保大局的稳定,作出了这样的安排。冀鲁豫军区的部队主力源自115师,而中原军区的部队则来自129师。为了缓解两者之间的潜在摩擦,刘邓首长以大局为重,最终确定了冀鲁豫军区部队为第一纵队的决策。
至于陈赓指挥的太岳纵队,虽未成为“第一纵队”,却也可谓是压轴出场。其在中原野战军四大主力纵队中排名最后,但其实力绝不容小觑。在1949年全军整编时,其他纵队大都直接改编为军,而第四纵队却因兵员过多,改编为第13军和第14军,展现了其超强的战斗力和战略重要性。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学习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